“品酒”的境界

6
104

酒,给人的感觉,有痛苦,也有美好!

酒席宴往往留下的不全是美好的回忆,不少人会喝吐、也少不了被人逼着喝酒、经常不得不喝自己不爱喝的酒,由其是一些节日、庆日、聚会,尤其是和领导、长辈坐在一起的时候。其实在这种场合中,让人感觉痛苦的,并不全是酒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劝酒的、逼你喝酒的一般都是上级或长辈,做为下级或晚辈是没有能力在酒桌上反客为主的,这代表着上级或长辈的权威,我让你喝你就得喝。而下级或晚辈给上级或长辈敬酒经常有这么句话:我干了,您随意!这代表一种服从和恭敬,是用自虐的方式获得你对我的信任。

中国喝酒的酒文化里面,是讲究秩序的。酒席上主客、副客、主陪、副陪坐哪儿都是安排好的,谁先说话,谁后说话,也是有一定秩序的,突破不了这关,感觉自然就不好,这是最让人不舒服的地方。在这样的场合,做为下级或晚辈,要想很舒服,想要感受酒的乐趣是非常困难的。

这是“喝酒”,喝酒有时候是为了别人喝。而“品酒”是为了自己,当一切为了自己的时候,自然更能感受到酒带来的乐趣。这就是“喝”与“品”的区别,如果酒给你的感受只有痛苦,很可能是你还停留在“喝”上,还没到“品”的境界。品酒都有什么境界呢?

品酒也有三种境界,不知道各位处在哪个境界上,又或者想要处在哪个境界上。

  • 以酒品酒。品的是酒,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酒上,所有的感官刺激也都是酒带来的。
  • 以酒品人。品的是人,什么酒不是特别的重要;合适的人千杯不醉,不合适的人滴酒不沾。
  • 以酒品自己。酒只是自己和世界对话的媒介,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归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以酒品酒,品的是感觉。

这是很有技术含量的,而且不单单是酒,喝酒用的器具,喝酒时整个场景的氛围,喝酒时候的下酒菜。就像喝啤酒时总喜欢弄盘花生毛豆、拍黄瓜,喝白酒就老醋花生或油炸花生,喝黄酒时来碟茴香豆更有滋味,不一定非得大鱼大肉,这些食材、器具、氛围都是品酒的一部分。这方面最精彩的一段描述是“祖千秋论杯”出自金庸老爷子的《笑傲江湖》。

以酒品人,什么酒不重要,跟谁喝很重要。

常言道: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!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个处不来同学,每次同学会,同样一杯酒,到了他这儿就感觉味不对,也总有那么几个合得来的,什么酒到他这儿都特别香,这就是以酒品人。

就像《天龙八部》里面的萧峰和段誉,遇到对的人,就算刚认识也可以把酒言歌、义结金兰!当然也有“聚闲庄”摔杯断义。

以酒品自己,品的是真实的内心,品的是那个不再拘谨的自己。

有些人性格内向,不擅长表达,但并不代表没有能力,他也需要和世界沟通,酒壮怂人胆也好、酒后吐真言也罢,酒后,紧张的神经往往能放松下来,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,也能让自己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在意的事情。这个过程不太好把控,容易给不了解的人一种颓废的感觉,但这是他和宇宙、和内心沟通的一种方式。

就像李宗盛在歌里写到:这世界是如此喧哗,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,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,如果你给他一把吉他。李宗盛是个沉默的人,吉他就是他的酒。

中国有很深的酒文化,不过几千年来,文人墨客好像很少用诗歌去形像的描述“品酒”这一事件,反而是“品茶”的一些东西更像“品酒”。唐朝卢仝的《饮茶歌》里有这么一段话:

  • 一碗喉吻润,喝第一碗感觉太解渴了。
  • 两碗破孤闷。喝第二碗,感觉整个人的情绪都放松了。
  • 三碗搜枯肠,唯有文字五千卷。喝到第三碗,感觉灵感上来了,想要和外界对话,发表自己的观点。
  • 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喝到第四碗,出汗了,所有的郁闷都顺着毛孔排到了体外。
  • 五碗肌骨清,喝到第五碗的时候,感觉飘飘欲仙,自己要飞起来了。
  • 六碗通仙灵。喝到第六碗的时候,感觉自己的精神通道打开了,自己要魂飞天外了。
  • 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喝到第七碗,就不能再喝了,这时候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,就要羽化成仙了,马上就能飞出去。

在我看来,与其说这是喝茶的境界,不如说是喝酒的境界。再好的茶,也只会让人越喝越冷静,而酒才会让人越喝越兴奋,继而飘飘欲仙!

品茶也好,品酒也罢,品的是人生;

即不求心,也不求道,求的是知己。

干杯!杯中物虽好,但切记不可贪杯!!!

下回咱们聊聊酒局上的事!!!回见了,您呢……

6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