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里的流行病-寂寞

2
81

关于未来有很多预测,最新的一种预测是,未来你很难交朋友。

那种可以交流内心的朋友,未来会越来越少。理由是,人们的生活变动和活动范围越来越大,很难与他人持续的、深入的接触。

一项调查发现,美国人成年后的20年中,平均要搬家6次,每个地方就住三年多。刚刚与别人熟悉了以后,你就要离开了,除非刻意,以后就很难再见面了。一位教授感叹:”我的曾祖父一生的生活圈是40平方公里,就在小镇过完一生。祖父的生活圈是400平方公里,最远就去了城里。父亲是4,000平方公里,我自己是40,000平方公里,不仅生活在东海岸和西海岸,足迹遍布全世界。”

深厚的友谊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交流。但是由于生活圈子越来越大,变动越来越快,结交好朋友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。这么说吧,友谊是一个静态累积的过程,但是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动态。 事实上,25%的美国人一个好朋友也没有。

未来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将极其稀少,大多数时候都是跟机器打交道。现在,付款和点餐就已经是自助式,不需要人类接触了。未来我们与他人接触将越来越多在网上,你大多数交到的朋友将是网友。

这意味着,为了一个健康的、有着丰富社交的生活,你需要多在网上展示自己、接触他人。对于那些互联网上沉默寡言的人,未来的人生将会非常孤独。

以上内容转载自阮一峰的博客


我们又何尝不是,生活在大都市里,城区的房子离工作近,但价格很高;郊区房价便宜,但是离单位远。三五年换一次工作是种常态,工作内容可能不变,但工作地点往往已经变的南辕北辙,我们也只能跟着换房子,那些刚刚熟悉的朋友,从此天各一方,除非发生些特殊事情,否则也就今生无缘了。上个月,有朋友离开天津,回昆明了,日后再见面不那么容易了。。。

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在往这个方向走,孤独、寂寞侵蚀着我们的生活。面对城市生活的孤独、寂寞感,我们有着不一样的解决方案。既然深厚的友谊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交流,我们用相对合适的标准建立一个大一点的圈子,然后尽可能多的往一起聚,这样规律性,面对面的交流更宜于建立、保持友谊。

当然,这样做需要一些时间、精力、成本,更需要相聚的理由、借口、由头。也许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我们,比如,规律性的羽毛球、每周末的桌游与围棋、春秋两季的城市漫步、隔三差五的户外徒步……

大家在驿站里组织自己喜欢的活动,更重要的参加活动的都是对此有共识、且热爱生活的人。充足的见面理由、相同属性的人,计划性的安排,是“雨石驿站”主菜单,我们借此保持友谊健康长青。

当然对于互联网我们从来不抵触,驿站有官网、也有微信群,大群负责交流感情(英文)、地方群负责组织活动(禁止闲聊)。这些关联着更大的圈子,以备他日我们换到其它城市、省份、国家,依然可以很快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,而我们的老朋友依旧在驿站里打着球、玩着桌游、下着围棋、喝着茶、聊着天、结识着新来的朋友……

这里只是驿站,欢迎有时间的小伙伴儿来坐坐,驿站里有丰富的活动、合理的理由、热爱生活的人;但是,最终你要回家,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,驿站只是生活的调剂,健康、积极、规律、丰富、有趣的生活调剂。

一切只为生活更健康、更美好、更长久。

2 COMMENTS